认真践行“三严三实” 持续推进作风建设-尊龙凯时人生就得博

心得体会
当前位置:专题尊龙凯时首页 > 心得体会
榆林新材料集团许巧丽:青年时代,我们要做什么?
来源: 榆林新材料 2018/7/6 11:13:31 作者 : 许巧丽   人气: 560

六月初,因为写工作方案的需要,找来纪实文学《梁家河》,翻了又翻,读了还想读。这本书不厚,不到200页,故事性极强,画面感十足。平日里,和朋友们聊天,谈到喜欢看什么类型的书时,大家说的最多的是励志文学、情感故事、实用工具书。读完《梁家河》,我便迫不及待地与朋友们分享,一定要读这本书,真的很好看,很励志,很实用。

在《梁家河》一书中,习近平说:“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,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。经过陕北这一人生课堂,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,它教了我做什么”。梁家河七年,他在自制煤油灯下读砖头一样厚的书,干活儿从不“撒奸儿”,带领村民修建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……读这本书时,我一直在想,作为青年人的自己,每年读了多少本书?工作中是否实实在在做了事情?有没有创新工作方法?有没有动脑筋思考?有没有团结人?有没有不止奋斗?读完这本书,让我更加明白了,作为一名青年人,就应该读书修身,创新学习,不止奋斗。

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

“我爱好很多,最大的爱好是读书”、“读书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”、“那个时候,除了劳动之外,在一个就是到处找书、看书”,不论条件多么艰苦,习近平始终坚持读书学习,上山放羊的时候不忘拿书阅读,深夜里点着自制煤油灯熏黑了脸还在读书。梁家河七年,他读了《十万个为什么》、《水浒传》、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、《中国通史简编》、《怎么办?》、《红与黑》、《战争与和平》《林海雪原》、《山花》、《莎士比亚作品》等等书籍。

我们总习惯说自己焦虑、压力大,可是工作之余却依旧在刷抖音、追热播剧,一边在抱怨一边又在周而复始重复着这样的生活。不知道如何应对焦虑如何去改变的时候,何不尝试着先从读一本书开始,让读书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。“一物不知,深以为耻”,通过读书,不断思考、不停借鉴,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量,进而不断成长,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。

做一个干实事的行动派

习近平当选大队党支部书记后,就开始谋划着梁家河的粮食增产计划了。他游说、勘察、计算,克服重重困难,苦活重活抢着干。“打铁还需自身硬”、“火车跑得快,全靠车头带”,在他的带动下,乡亲们拿出冲天干劲,修建好淤泥坝,制造了一片良田。

“习近平一直是一个行动派”,但他从《人民日报》上看到沼气报道时,就开始冷静思考:如何在梁家河也能用沼气做饭、照明的事情。思考过后,他自费踏上前往“四川”的取经之路。取经回来后,着手宣传并试验,习近平像高速运转的陀螺一样,用巧干实干解决了一个个难题,点燃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的洁净之火。把四川的新技术引到黄土高原来,在考察“取经”过程中,他爱学习、爱思考,强调知行合一,发明新的建池技术,以土代石,创造性地建成了土石结合池,降低了生产成本。在梁家河第一口沼气池旁边的墙上,有一幅宣传画上写着“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”八个大字。这八个大字,不正是习近平青年时代的真实生活写照吗?

去年5月份,我有机会前往梁家河村实地体验知青生活,追寻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插队时的足迹。作为一个陕北姑娘,对窑洞并不陌生,窑洞除了旅行者眼里的冬暖夏凉外,更多的是不知何处的“跳蚤”和空气里弥漫着的黄土味道。梁家河七年,是青年习近平艰苦奋斗的七年,他接受着艰苦生活的磨练,过了“跳蚤关、饮食观、生活观、劳动观、思想观,学习了梁家河的“土”学问;梁家河七年,是青年习近平创新实干的七年,他不停思考,反复琢磨,巧干实干,带给了梁家河“洋”学问;他一直拼命干活,从不“撒奸儿”,就像陕北山谷里长出的柳树,拼命扎根,倔强生长,是村民们人人夸赞的“好后生”。

“中国梦是历史的,现实的,也是未来的;是我们这一代的,更是青年一代的”、“青年兴则国家兴,青年强则国家强。青年一代有理想、有本领、有担当,国家就有前途,有希望”,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,饱含深情地向新时代青年发出的召唤。每次看到这段话,我的内心总会充满自豪和骄傲感,我们的国家正值繁荣昌盛,而我正值青春年少。四年前,我关注了一个公众号,名字就叫“行动派dreamlist”,今天早上收到的信息是“2018已经过了187天”,那就继续做一个行动派,读书修身、创新工作,为幸福美好生活不懈奋斗。
网站地图